第(1/3)页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尖锐的咆哮声就像是死神在自己的耳边尖叫,又好像是一个巨型的防空警报器在整个城市的上空拉响。
防守城区的是苏军第313步兵师。
这个步兵师此前经历了多次大战,部队人数不足2000。
虽然是一个师的番号,但是兵员和装备严重匮乏。
因此在第40集团军向哈尔科夫北部地区推进的时候,第313步兵师被留在了别尔哥罗德负责统筹后方的物资补给。
当得知纳粹的警卫旗队师和帝国师浩浩荡荡杀过来的时候,第313步兵师的师长德米特里少将并没有马上撤退。
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但他依然指挥士兵重新加固防御,一定要守住别尔哥罗德。
毕竟这里是第40集团军、第六十九集团军和第三坦克集团军等前线部队唯一的退路。
可是随着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出现,随着那种震慑人心的咆哮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城市的上空,德米特里少将开始感觉全身的骨头都在颤抖。
当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出咆哮的时候,他甚至只能躲在掩体里,紧紧地抱着脑袋,捂着耳朵,不敢朝天空中望上一眼。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高速俯冲的时候所发出的声音所带来的震慑,甚至比直接扫射和投弹还要令人惊恐畏惧。
它永远带来空前的压迫感——远处是嗡嗡的低鸣,随着距离的拉近开始变成了刺耳的尖叫。
飞机接近地面的时候,音调陡然升高,仿佛声音本身就是一种可怕的武器,并且先于炸弹抵达。
这种可怕咆哮的声音从天地间、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地面上的士兵根本无从躲避,他们只觉得整个天地都笼罩着这种声音,身体本能的想要钻进地里。
在以前的一些战斗中,部分布尔什维克的新兵在听到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咆哮的时候,吓得丢了步枪,头也不回地向远方逃命。
并且这不是个例,而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足以可见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高速俯冲时所带来的声音对地面的震慑。
这是一种死亡的象征,是一种可以直接击穿心灵的心理武器。
而今天,别尔哥罗德城里不到2000名313步兵师的布尔什维克士兵正在反复承受这种压迫。
他们从身心都在颤抖,感受着恐惧和绝望。
负责主攻别尔哥罗德城区的是警卫旗队师。
警卫旗队师的师长为塞普·迪特里希。
在过去的几天里,警卫旗队师已经击溃了不下10个师的布尔什维克军队,携着大胜之威排山倒海地杀到了别尔哥罗德。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声音在布尔什维克士兵看来是死亡的象征,是绝望的代表。
但是对于党卫军的这些装甲兵而言,它们却是这个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是最强有力的支援。
塞普·迪特里希师长站在坦克上,看着不断俯冲投弹的斯图卡轰炸机,嘴角高高扬起,眼神中满是得意和自豪。
这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投完弹之后迅速地脱离战场,几乎没有做任何停留,每个飞行员的动作都干脆利索。
并非他们不愿意在战场上过多停留,而是因为斯图卡在如今的空中战场上,梅赛斯密特战斗机被枭龙战机碾压。
制空权随时都有可能丧失,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失去了最强有力的保护,如果遭遇敌人的战机,他们将很难幸存。
随着轰炸机渐渐远去,塞普·迪特里希开始指挥警卫旗队师的坦克冲向别尔哥罗德。
在此前的轰炸中,布尔什维克人的防线早已经被炸得千疮百孔,并且由于党卫军来得很快,防守的布尔什维克军人还没有来得及挖掘反坦克壕沟。
虎式坦克轻松地越过了敌人在城外构建的防线,追着溃兵的屁股一路杀进了城里。
313步兵师的师长德米特里在看到数量众多的坦克迎面冲来的时候,他彻底放弃了与城共存亡的想法,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不到2000名守军在此前的轰炸中伤亡惨重,最终只有1000人狼狈地从废墟中跑出来,向后方的平原逃命。
警卫旗队师只付出了10人轻伤的代价,便轻松地夺取了别尔哥罗德这座重镇。
当消息传到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部的时候,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方面军参谋长米哈伊尔·卡扎科夫、名义上的最高指挥官朱可夫以及政治委员尼基塔和参谋主任阿尔费罗少将,所有高级将领悚然大惊。
别尔哥罗德失陷意味着第3坦克集团军、第40集团军和第69集团军已经被纳粹军队包围。
朱可夫懊悔地捶了捶脑袋,他之前实在是过于天真。
早知如此,就不应该等待喀山的命令,直接让前线的部队后撤。
"现在还能怎么办?马上命令前方的部队突围吧。"
第(1/3)页